
怀素《苦笋帖》
绢本墨迹,高25.1厘米,宽12厘米。
曾刻入《大观帖》、《三希堂续帖》、《诒晋斋帖》等汇帖。
怀素《苦笋帖》
《苦笋帖》也是一封信。徐邦达考证:唐人写信用绢,是当时的习俗。
原文是: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怀素给某位朋友说:苦笋和茶这两件东西太好了,就请直接送来吧。
有句话叫禅茶一味,《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苦笋与茶都苦中有平淡清甜,说禅笋一味也未尝不可。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飞动圆转,法度具备。黄庭坚认为张旭草书妙在肥,怀素草书妙在瘦。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笔画粗细变化不多,显得单纯明朗,显出清逸之态,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怀素《食鱼帖》
白麻纸本墨迹,高29厘米,宽51.5厘米,8行,56字。存世墨迹为摹本。
明顾复《平生壮观》、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等著录。
怀素《食鱼帖》
这也是一封短信: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九日怀素藏真白。
怀素把身体不好归结于不能放开吃肉。苏轼曾题:“今观此帖,有食鱼、食肉之语,盖倜傥者也。”《食鱼帖》提到吃鱼吃肉的事,与佛家不同门派不同时期戒律的松紧有关,也与怀素不羁的个性有关。怀素七岁时入零陵书堂寺为僧,性情疏放,好作草书,喜欢酒后作书,“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前人评其草书继承张旭而有所发展,谓之“以狂继颠”,二人合称“颠张醉素”。
黄庭坚《苦笋赋》(局部)
墨迹纸本,高31.7厘米,宽51.2厘米,无款,历代著录定为黄庭坚书。
《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黄庭坚《苦笋赋》
这是一篇有趣的小品文,文字清通,短小精悍,富于深意,前人谓之“文字简严,微有讥讽”。
文中说苦笋虽苦,“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已带有讽谏之意。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对于这等见识的人,黄庭坚认为不可理喻,不必与之为伍。“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
看来,相信耳朵,不相信眼睛的“下士”,古来不乏其人。
苦笋,是苦竹之笋,品种不一,味微苦者可食,俗称“甜苦笋”。黄庭坚喜食苦笋,在此赋中夸赞苦笋之质:“钟江山之秀气”,“深雨露而避风烟”; 夸赞苦笋之味:“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在黄的文集中,有多篇诗文都谈到过苦笋。《书自作苦笋赋后》一文中,把江南、黔中所生苦笋与蜀地苦笋作了比较,认为蜀中苦笋不仅能食用,采食期长,且“味犹甘苦相半”,用姜汁与醋调味,是很好的美食。
黄庭坚的字有个特点,左伸右放,像拿着平衡杆在走钢丝。中宫收缩四周放射,呈辐射状。风格非常明显。宋徽宗曾说:“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上下,无不自如。”大概就是说黄书有大开大合之险,却因为有很浓的书卷气,便没了横冲直撞的蛮横。
《艺术品鉴》2013年8期*墨痕*栏目
(版权所有 如若转载 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