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孟海,1900年生于浙江鄞县,1992年逝于杭州,以92岁的高龄正好横跨了20世纪。可以说,沙孟海是中国20世纪书法发展的见证人,他的书法行迹遍及祖国南北,活动于南京、杭州、武汉、长沙、重庆等地,与上层人士频频接触,书法师承交游之广,几乎囊括了20世纪最重要的代表书家。同时,沙孟海集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学者、考古学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沙孟海 行书到处此间七言联 128×30cm×2 纸本 1991年 沙孟海书学院藏
综观沙孟海一生,他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诞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一生阅历了求学、教书、鬻艺、从政、治学等丰富内容,拥有教师、政要秘书、大学中文教授、艺术活动家、书法家、篆刻家、考古工作者、艺术社团领导者等多重身份。长寿的艺术生涯、多重的人生经历、多维的职业身份,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拥有了多个维度,多个维度的拥有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从今存沙老最早的一件作品“养云”方砖(18岁作)算起,到92岁去世,有70多年的艺术生涯。
沙孟海 金文真宰上诉 11×36cm 纸本 沙孟海书学院藏
沙孟海一生结识的群体,不仅是书法家群,还有大量的国学大师群体、画家群体、金石家群体与政治家群体。学者诗人群体如朱??村、况蕙风、冯君木、马一浮、夏承焘、章士钊、张宗祥等;画家群体如吴昌硕、黄宾虹、吴待秋、任堇叔、徐悲鸿、潘天寿等;金石文字学家群体如吴大??、马衡、褚德彝、王福庵、容庚、商承祚等;政治家群体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朱家骅、陈布雷、陈屺怀等;其中书法家群最为庞大,涉及了20世纪主要的书法家,沙老曾自述《书学师承交游姓氏》 提供了确切的证据,笔者对所提及的人物进行归纳,列表如下:
沙孟海有着多个形象,但书法篆刻家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沙孟海的主要形象定位。书法家形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结果。“事实上各种文艺风格的形成,各有所因。”沙老于1980年在《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一文中对早期学书路径进行了回顾,书中只总结了沙老建国之前的书法历程。
沙孟海 行书元好问《台山杂咏》碑(拓片) 127×61cm 1984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对于沙老书法分期,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把50岁作为一个临界点。陈振濂先生在1989年出版的《沙孟海翰墨生涯》中说:“纵观自本世纪初以来他的书风流变,我们不妨为沙老划出几个大段的发展周期。第一个周期中沙老是以精严细整的中小楷书驰誉书坛;第二个周期则以榜书闻名于世;第三个周期应该说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他的书法日趋狂放随意,笔墨荒率而气韵沛然,是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书风;第四个周期则是目前沙老书风趋于炉火纯青的阶段,书风又渐而平稳宁静。” 如果以沙老书法风格转折点的视角,30岁应该作为第一个临界点,因为30岁,沙老开始临习颜帖。沙老自述“三十岁左右,我喜爱颜真卿《蔡明远》、《刘太冲》两帖,时时临习,颜又有《裴将军诗》,或说非颜笔,但我爱其神龙变化。” 可以说颜字对于沙老“雄强狂放,重墨大笔”风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从14岁到30岁应是沙老书法的第一阶段,不妨称之为“求索时期”,而30岁到50岁是第二阶段,沙老书风端倪,是“萌发时期”;50岁到80岁是第三阶段,雄强的风格逐渐显露,长于榜书大字书写,是“巩固时期”;80岁到92岁去世是第四阶段,书风渐趋成熟,人书俱老,成就了雄浑郁勃、苍劲老辣的书法形象,是“成就时期”。
沙孟海 行书晚草堂额 31.5×91.9cm 纸本 1947年 天一阁博物馆藏
沙孟海以北碑方笔入行书,常常侧锋取势,迅速爽利,锋棱跃然,线条浑厚朴实,但又极尽变化,具有阳刚之美。从区域书法美学的视角,沙老的雄强书风与柔美的江左风度以及精细的江南情调是矛盾的,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书法路径显示出沙老的书法智慧与胆识。“在书坛上曾出现崇尚帖学,以俊逸潇洒的‘江左风度’而名重于世的书家,如沈尹默、白蕉、溥心??等,而沙老独具慧眼,他的雄强书风无疑对笔法及线条美的追求有多方面兼收并蓄的深厚根底。”沙孟海的阳刚书风也无意间与同为江南区域书法大师林散之拉开了距离。“单就书法而言,林散之由帖而碑,以帖为主;沙孟海是由碑而帖,碑帖结合。……林散之注重锤炼线条,以韵致为上,追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境界,沙孟海用力构造形体,以气势为主,着力于重墨大笔、雄浑恣肆风格的创造。” 同时也与同时期的书法大家沈尹默、白蕉等取法二王的书家相呼应,形成自已独特的书风体系,后人称为“沙体”。
沙孟海 行草鲁迅《自题小像》诗 106×43.5cm 纸本 1979年 个人藏
与书法相比,沙老的篆刻艺术影响受限。陈振濂先生说:“与书法成就相比,沙老的篆刻似乎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当然是因为他的篆刻在风格上未有如书法那样的震撼书坛” ,但如果系统研究沙老的篆刻艺术,我们就会发现沙孟海的篆刻不亚于书法,充溢着浓郁的现代色彩。翻看《兰沙馆印式》,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出于刀下,充满着与现代构成艺术相通的道理,比如“夜雨雷斋”一印从审美情趣的现代化出发,运用现代构成原理解构了字形,转化为设计化的篆刻符号,具有极强的现代内涵。沙孟海的篆刻取法极广,一方面是长期的考古研究工作为篆刻艺术打开了视野,另一方面是站在印学发展史的高度来反观篆刻创作。因而“以近现代篆刻史人物论,沙孟海是晚近印学界的一代宗师,一个明确的象征,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是较为客观的评价。
——《中国书画》杂志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