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保利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 | 时间&地点
11月28至各专场拍卖前一日
全国农业展览馆
拍卖 | 时间&地点
11月30日-12月5日
北京四季酒店
LOT3026
高凤翰 甘菊谷园
手卷 设色纸本 1717年作
画:22×151 cm. 8 5/8×59 1/2 in. 约3.0平尺
跋:22×297 cm. 8 5/8×116 7/8 in. 约5.9平尺
RMB:2,800,000-3,800,000
著录:
1.《红豆树馆书画记》第五卷
2.《历代著录画目》
3.《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
4.《扬州八家丛话》
5.《扬州八怪年谱》上
6.《扬州八怪书画年表》
7.《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卷
8.《高凤翰编年录》
9.《扬州画派书画全集,高凤翰》之高凤翰年表
10.《中国书法全集,高凤翰》
11.《自怡悦斋书画录》
说明:
1.朱珉题引首,陶梁、朱壬林、方其道等递藏。
2.朱珉,字仑仲,一字导江,号客亭。画山水得米法,兼善指画,行楷法苏、王,精隶书。
3.陶梁(1772-1857),字凫乡,江苏苏州人。嘉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富收藏,善鉴赏。著《红豆树馆书画记》,著录其家藏自唐至清代书画作品三百?N件,分手卷、册页、立轴三大类,每类再以时代为序。详细记录材质、尺寸、印章、题跋、款识、画幅或所书之内容。于明清两代之作者,择附小传,可谓完备。
4.朱壬林(1780-1859),原名霞,字礼卿,号小云,平湖人。嘉庆五年乡试中举。十六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工部主事。嗜书,家藏万卷,自诩为“小万卷楼”。
5.方其道(1893-1946),江西定南人,民国早年进步人士,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里的主人公、“三一八惨案”遇害烈士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对古代字画、碑帖、拓片极有研究。
有人欲挽秋常住为谱山中寿客图
——高凤翰《甘菊谷图卷》鉴考
刘金库教授
高凤翰是那么地爱菊、赏菊、画菊,菊花的香味沁人心肺,使人清爽舒适。菊花姿态的千变万化,风貌迥然,又让人赏心悦目。自古以来,菊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陶渊明爱菊,后世文人一生种菊、侍菊、赏菊、咏菊,以菊为友,对菊花情有独钟:菊花傲雪怒放、凌寒不凋的性格深受人们的称赞。
高凤翰的画菊图《甘菊谷园卷》,就是目前见到最多有十一次著录出版之多的高凤翰作品。此手卷,纸本设色,开卷流水淙淙,坡墁菊花丛丛,花开正炽,涧崖下数株菊花鲜艳夺目,菊甘谷邃,韵趣盎然。画心上有高凤翰自署款识云:“康熙丁酉,客德水写甘菊谷图,奉赠履老世兄清鉴,胶州世弟高凤翰笔。”康熙丁酉,即1717年,时年高凤翰35岁,正是年富力强之际。
高凤翰在卷后有三次题跋,一次是在康熙丁酉年,他在画后的跋文中,说明了他画此卷的目的:“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其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饮此水者,寿皆百馀。右《甘菊谷志》,出《风俗通》,南村居士并录图後。”高凤翰画菊花是为其世交“履老世兄”祝寿而画,“履老”其人尚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次是在七年后,即在雍正甲辰(1724年)再书唐代文学家陆鲁望的《杞菊赋》于卷后:“惟杞惟菊,偕寒互绿。或颖或苕,烟披雨沐。我衣败绨,我饭脱粟。羞惭齿牙,苟且粱肉。蔓延骈罗,其生实多。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余何?其如余何?同日再书陆鲁望《杞菊赋》,时在雍正甲辰六月。”陆鲁望,即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他最有名的文赋就是这篇《杞菊赋》。后世写菊花诗文多引用这篇文赋,在高凤翰的菊花诗文中曾多次引用过。
第三次是十六年后的雍正壬子年(1732年)再次看到本卷时又题:“是画作於丁酉之岁,相去已十六稔。雍正壬子复得重睹於江上,拂拭前尘,忽忽如梦影也。越此数十寒暑,一那刹顷小劫耳。顾已不能无少磨灭。後此茫茫,又安可问其时。履兄以此卷属其乃弟禹甸,因其家大人郡司马来官江陵,遂携至觅善装手。而余亦以事有秦淮之游,相见出视,更为渲染而重装之,黯然而古转逾旧观,乃复识此数语以寄履兄。临事惘然,何胜今昔之感!与友朋聚散离合之低抱也。雍正壬子秋七月四日,识於金陵客邸。胶西弟高凤翰。”
高凤翰三次将其中诸多事由说得清清楚楚。本卷的装裱时间是在雍正壬子年(1732年)前后,地点是在江陵。江陵,又名荆州城,即今湖北荆州市。本卷有朱珉题写“甘菊谷图”四个隶书大字引首。“嘉定派”领军书画大家朱珉,他的隶书早已闻名于江南,由他题写引首是再恰当不过的。朱珉,字仑仲,一字导江,号客亭。画山水得米法,兼善指画,行楷法苏轼、王羲之,精于隶书。本卷迭经陶梁、朱壬林、方其道、潘士林等大收藏家递藏,是件流传有序的高凤翰赫赫名迹之一。嘉道时期,内阁大学士陶梁收藏此卷时,将其著录于他的《红豆树馆书画记》中,足见陶梁对其重视程度。陶梁(1772~1857),字凫乡,江苏苏州人,嘉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富收藏,善鉴赏。本卷上的“小万卷楼”、“小万卷楼夫妇同赏印”二印,是朱壬林的收藏印。朱壬林(1780-1859),原名霞,字礼卿,号小云,平湖人。嘉庆五年乡试中举。十六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工部主事。嗜书,家藏万卷,自诩为“小万卷楼”。本卷上的“方其道所藏金石书画”是方其道的收藏印。方其道(1893-1946),江西定南人,是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里的主人公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一生对古代字画、碑帖、拓片都有研究。作为“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博学多才,德高品洁。他不入流俗,一生跌宕起伏。高凤翰受山东德州田雯、田需、田?@三兄弟的爱菊、赏菊的影响相当大,如对高凤翰一生影响巨大且志同道合的卢见曾,既是田?@的弟子,又是德州人。因此,高凤翰一生也是多次画菊花,最著名的就是雍正五年(1727)他画的《草堂艺菊图》,现收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是高凤翰根据田?@的鬲津草堂实景所作,画中老人应为素有“菊痴”之称的布衣诗人田?@。而本卷《甘菊谷园卷》要早《草堂艺菊图》十年,菊甘谷邃,韵趣盎然。二图比较,本卷更加天真率性,不可多得。
本卷在当代南昌有名收藏人士潘士林手上时,卷首有其收藏印“潘士林章”、“永红斋书画鉴赏章”。潘士林曾请曾非欤、虚翁二人在本卷的卷后题写跋文。曾非欤(1901—1989),早年在民国时期从事于宗教寺庙的修缮工作,精于书画鉴赏,擅长寺庙修缮,解放后在江西省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曾非欤题跋说:“此南阜先生真迹也。雍正壬子一跋,隶法高古,文情缱绻。益使人低回不己。先生性嗜砚,皆手琢,自为铭词。尝蓄一汉瓦当,珍爱逾常出入随身。一日谒某吏索观,赞不绝口,意欲留置。先生伏地请曰:唯此与山妻,不可以假人。某笑而还之。自云,将携之以谒阎罗王。其风趣如此。癸卯立夏,士林鉴家出卷,嘱题拉杂记之,指腕生涩,有负垂委之意,殊增愧耳!曾非欤志於南昌。”虚翁是南昌有名的宗教界人士,他与潘士林多有交往,诗文也很好,虚翁在题跋中说:“舒卷欣然手泽新,摩挲亦自有前因。画中十惭南村老,驰骋当年几绝伦。谷有甘泉菊有芳,传神写意两苍茫。玩图差胜餐英液,益寿延年乐未央。癸卯寒月,於潘氏儒林轩得睹。秉儒鉴家所藏,高南村甘谷菊图,叹为绝品。爱玩良久,觉此轩中亦蔚然一甘谷也。愿花延我寿,赋诗祝之。寿叟书於虚极静笃之斋,年七十。”
总之,本卷历经二百多年,数位文人题写诗文跋文,咏菊叹世,是文人精神的不断抽绎,不断延续,实属当今不可或缺的文脉画卷,得者自当垂续后世。
LOT3022
李方膺 “渭川千亩”册
册页(十二开) 水墨纸本 1739年作
25×32 cm.×12 9 7/8×12 5/8 in.×12 约0.7平尺(每幅)
RMB:650,000-850,000
李方膺墨笔花卉册,纸本,计十二开,每开纵25.5厘米,横31.6厘米。据其自题,此册作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自临清巡漕回济南,途中写此”。此时期,李方膺曾数次绘制此类册页作品。如浙江省博物馆藏其作于同一年之《梅花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瓶梅》,此二件与本册相较,无论纸张尺幅、材质,绘画和款题的内容、风格,均极相似,可互为印证。
1739年对于李方膺至为重要,或可说是其人生轨迹和绘画风格的转折点。李氏早期习画,虽有所成绩,然尚未尽脱前人规制。1739年十一月,其父李玉?f病逝,李方膺回通州服丧。自此期前后,直至稍晚寓居扬州金陵,李方膺始渐脱前人旧习,自出一格,自具面目。故而,创作于此期的作品对于研究其画法源流,探讨其画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学术价值很高。
此册写梅、兰、竹、游鱼、莲花、蒜根等,皆其平生专擅之题材。写鱼一页颇得前人真意,与明季诸家一脉相承,偏于写实,与晚年以近乎狂怪的笔法写游鱼尚有距离。李方膺以花鸟见称,尤工写梅,各时期风格不尽相同,本册写梅一帧代表了此期典型风格,参以同期所作《梅花册》和《瓶梅》,不难看出,李氏惯以侧锋入笔,淡墨写就梅花主枝,以浓墨略作修饰,复以细笔勾勒梅花数朵,布局剪裁高妙,取旁逸斜出之势,得清寒苍老之趣,粗粝中见细腻,霸悍间见灵动,“全以胸中灵气运之”,“十指间拂拂有生气”。梅枝多作尖直转折,瘦劲硬挺,绝去甜媚,自喻气节。李方膺的好友,诗人袁枚一语道破,“孤干长招天地风,香心不死冰霜下”。全册涵括写竹五开,各具风姿。“朝阳鸣凤”,聊聊数笔,挥洒自如,写就“竹摇清影罩幽窗”。“种竹养鱼”,极写风势之猛,瘦竹孤立,或自比,或明志。款题配合画意倾斜书写,呈现出统一而独特的视觉效果。此一现象在扬州诸家中广泛存在,为一时新风,这与当时扬州商业繁荣,持续扩大的市民阶层进入艺术市场,对艺术求新求变,乃至求异求怪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不无关联。一页自题“三径千竿竹,青门一亩瓜,布衣无所用,便是老生涯”,隐隐道出官场失意,境遇不佳。扬州画派中,多有于仕途受阻而寓居扬州金陵一带卖画为生者,郑燮如此,李方膺亦然。竹石等题材已然成为扬州画派画家对于自身的写照,借此抒写情怀。李方膺有诗云,“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其性情方正,气质孤傲于此可见一斑。故而郑燮与李方膺交善,赞其“东坡、与可畏之”,一因其画艺,亦因二者气质相近,境遇相仿。另一页则自题七言诗一首,“夏雨连朝不出门,淋漓墨竹两三根,遥知蒋径盈千亩,洗净尘氛见碧痕”。写风雨中竹枝低垂,笔墨湿润温吞,大面积的留白和紧凑的款题构成强烈对比,未见风雨,却俨然“夜来风雨声”。笔墨简略而意境饱满,郑燮曾在李方膺的一件写竹作品上留下如下题跋,赞其笔简意深,“再减减不去,欲添添不能,酷似霜雪中一把剪刀,剪出春春万里。只此二叶已具天地间一片太和景象也”。
“渭川千亩”一幅可谓本册点睛之笔,亦是李方膺寓繁于简的登峰造极之作。“渭川千亩”语出《史记·货殖列传》,“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郑燮亦尝有“渭川千亩,淇泉?竹,西北且然,况潇湘、云梦之间,洞庭、青草之外;何在非水,何在非竹也”。李方膺仅于画纸边缘题字、落款、钤印,留下大片空白。一笔未写,即已写就“渭川千亩”,于无画处写作妙境。诚如笪重光《画筌》所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前贤高论,于李方膺笔下,真已至出神入化,是为后学典范。(孟雪松)
LOT3023
李?W 五松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41×234 cm. 55 1/2×92 1/8 in. 约29.7平尺
RMB:3,200,000-4,200,000
说明:萧华将军旧藏,蔡纫秋鉴赏。
1.萧华(1916-1985年)又名萧以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此画左下角收藏印“纫秋真赏”,是民国期间青岛名人、收藏家蔡纫秋的鉴藏印章。
卓筋露骨心胆雄侧者卧者如蛟龙
——读李?W《五松图》
1644年,自满清入主中原以来,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励精图治,国力恢复,至乾隆一朝乃为鼎盛。在绘画艺术上,以“四王”为正统画派,因袭之风盛行。而扬州地区以“八怪”著称的一些画家们,摆脱了“四王”正统画派的束缚,大胆创新,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李?W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李?W,自幼名动公卿,康熙五十年中举,康熙五十二年客都门,献诗行在,被康熙帝赏识,钦南书房行走,并“供奉内廷数载”。李?W借宫廷之便,得观前辈大师林良、徐渭等名家的作品,加之良师蒋廷锡真传,又与指画大家高其佩学艺,艺术素养和艺术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扬州八怪中最早成名者,被後世誉为“画仙”。
李?W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以花鸟草虫为主,兼画兰竹菊石等,除此而外他还特别喜欢画松,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松”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人们常常借此物喻人,来表现卓越的人格品质和气节。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古今画松名家多不胜举,上至宋元诸家,下至清宫词臣。而《五松图》是李?W自壮年到暮年反复创作的题材。现代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提及“李?W的《五松图》至今流传于世已知11幅,每幅均画古松五株,有直有曲,有侧有卧,穿插掩映,各极其态。其中,有四幅更堪称《五松图》中的代表精品。”第一幅:南京博物院藏本,作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第二幅: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本,作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第三幅:广州市美术馆藏本,作于乾隆乙亥)公元1755年)。第四幅:不知藏处,只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简明美术辞典》中有所记载。其他的《五松图》也各有归处,分别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高居翰教授处、吉林省博物馆等处。其年代跨度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不等,章法、造型和笔墨画亦各具特色。
此次展现的这幅五松图,高141厘米,长234厘米,为萧华将军旧藏。萧华,又名萧以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幅《五松图》,画面尺幅巨大,构图饱满,气势逼人。五松或立或侧,或仰或卧,错落有致,松枝长短、粗细浓淡皆处理精当,极尽变化。右下角诗题长篇款书,颜筋柳骨,汪洋恣肆,穿插错落,书画互补,诗、书、画三者相生互动,大大增加了画面气势。松树比作功臣名将,赞其刚正不阿、不畏强暴的风范,寄望于造就各种社会中品格高尚的人们。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刘方明先生在研究《五松图》题材时评价:“《五松图》妙就妙在展现了中国画写意的精神,以临寒傲霜常青的五棵松,隐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五大夫’的精神。”或为这个寓意深远的题材,在当时受到很大的欢迎,使李?W多次创作。但如此幅式巨大、气沉力厚、笔笔不苟的大作,借用刘方明先生的评价:“以书入画,笔墨间有行书、草书的酣畅,更是李?W自身情怀的寄托。如此精妙的诗书画印于一幅作品,体现了李?W的最高水准。”
(任 星)
LOT3024
高凤翰 行书自作诗词
立轴 水墨纸本
72×45 cm. 28 3/8×17 3/4 in. 约2.9平尺
RMB:250,000-450,000
说明:本作品为李?x吾旧藏。李?x吾(1916-1987),研朴堂故主,原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共天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长期在上海工作,关心文博事业,热衷明清书画收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根据唐云的建议,主持恢复朵云轩。
LOT3025
高凤翰 隶书五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
1743年作
158×48 cm. 62 1/4×18 7/8 in. 约6.8平尺
RMB:500,000-800,000
说明:本作品为李?x吾旧藏。李?x吾(1916-1987),研朴堂故主,原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共天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长期在上海工作,关心文博事业,热衷明清书画收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根据唐云的建议,主持恢复朵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