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保利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 | 时间&地点
11月28至各专场拍卖前一日
全国农业展览馆
拍卖 | 时间&地点
11月30日-12月5日
北京四季酒店
LOT3027
吴伟 松风高士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70×110 cm. 66 7/8×43 1/4 in. 约16.8平尺
RMB:10,000,000-18,000,000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出版:
1.《中国绘画史》,第456页,王伯敏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2.《日近清光-明代宫廷绘画展》,第48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4年。
展览:“日近清光-明代宫廷绘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2014年10月。
说明:北京市文物公司旧藏。秦仲文题签。
抚孤松而盘桓临清流而赋诗
从古至今的很多艺术家都喜欢饮酒,有了酒也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吴道子、“颠张狂素”、苏轼等等,饮酒以后的吟诗作赋,书、画的创作活动,从深层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崇尚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的“酒神精神”的宣泄。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很多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至人”境界也恰恰是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如果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审视中国美术史,也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
明朝画家中最喜欢饮酒的莫过于“画状元”吴伟。这位“浙派健将”、“江夏派”鼻祖的父亲吴刚是一位举人,兼职画家,其去世时,吴伟还只是个幼童。吴伟很小就被知府钱昕收养。钱昕将吴伟送到家乡海虞,做其子的伴读在私塾上学,这可能是吴伟所接受的仅有的正规教育。后来知府发现了吴伟的绘画才华,便开始为这个初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提供便利。在北京,成化皇帝通过成国公朱仪、太傅王恕、太保平江伯陈锐、将军张懋、保国公朱永、驸马周德章的举荐很快知道了吴伟的大名并且在紫禁城召见了他,欣赏完年轻画家的现场挥毫后,皇帝赐与吴伟锦衣卫镇抚的职位,接着,仁智殿、文华殿便成为吴伟在几位皇帝面前展示其绘画才艺的场所。明朝的史书典籍中有关吴伟嗜洒的记载,笔记小说中有关吴伟醉酒的故事比比皆是。《江宁府志》说:“伟好剧饮,或经旬不饭,在南都,诸豪客时召会伟酣饮。”詹景凤《詹氏小辩》说他“为人负气傲兀嗜酒”。周晖《金陵琐事》记载吴伟酒醉用莲蓬画蟹,赢得在场人们的齐声喝采。姜绍书《无声诗史》记述吴伟待诏仁智殿时,经常喝得烂醉如泥。一次,成化皇帝召他去画画,吴伟已经喝醉了,命他作松风图。他踉踉跄跄碰翻了墨汁,信手就在纸上涂抹起来,片刻,就画完了一幅笔简意赅,水墨淋漓的《松风图》,在场的人们都看呆了,皇帝也夸他真仙人之笔也。自此“吴小仙”的名号确立起来。
如果说醉酒后的吴伟作画只是一味的狂涂乱抹,放纵不羁,反倒是我们完全的低估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又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依据存世吴伟画作而观,其风格有三,其一是严谨、细致、刻画精微的的人物画,如上海博物馆藏《铁笛仙图卷》、广东省博物馆藏《洗兵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武陵春图卷》以及《问津图卷》等;其二是大幅的放逸狂纵风格的山水画,如故宫博物院藏《长江万里图卷》、《渔乐图轴》、《灞桥风雪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踏雪寻梅图轴》;其三是放笔写山水林木等背景,兼有细笔刻画人物的故事画,如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问道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临流读书图轴》、青岛市博物馆藏《松下读书图轴》,本幅《松风高士》也属于此类作品,这类作品完全能看出吴伟似醉实醒,粗豪中见精致的一面。是图写秋风呼号之中,一高士抚古松而怅望,似有所思,身后童子抱书而沉吟,有陶渊明“抚孤松而盘桓”之意。图中远山苍浑,近水湍急,山石???颍?古松虬曲苍劲,干耸枝直,狂风之下,虽然缠绕在树身的藤蔓已经飘舞摆动,但松枝依旧傲然相抗;人物衣纹用笔为吴伟擅长之钉头折芦描法,山石、树木、水纹学马、夏,劲力迅疾,豪宕纵逸,极具气势。但人物表情刻画又极精细,高士似喜似愁,张口似有所语,眉毛轻重得当,右眼眉角上挑,目光又有凝重之感,只有一缕长髯似有诉说不尽之惆怅。若观此图所画树木、山石、流水背景,或言曰醉后所画,但察人物刻画之准确巧妙,清醒之人尚不能为之,况醉后能有此生花之笔,为仙人也,诚哉斯言。
我们说,生动自如地绘制这样一件巨大的画作,观者一定会为艺术家的才华和魄力所震慑。在正常情况下,一位像吴伟那样既才华横溢又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也许无法做到像吴伟那般充满激情地以如此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方式投入创作。吴伟绘画作品所反映的精神面貌和画幅尺寸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的画风会不时地偏离传统的画法或样式。引用某位学者的话说:“吴伟,这位在他生活的时代曾被许多重要画家和学者尊重的宫廷画家,在职业画家的艺术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激情澎湃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恰好与浙派最繁荣辉煌的时期相同步。将吴伟视作中国绘画史上一位重要并极具影响的绘画大师的看法,可能不太合适,但是作为明代中期最幸运和最成功的一位宫廷画家,吴伟却一定会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范长江)
LOT3028
董其昌 临王晋卿烟江叠嶂图
手卷水墨纸本
1620年作
画:30×185 cm. 11 3/4×72 7/8 in. 约5平尺
跋:32×60 cm.12 5/8×23 5/8 in. 约1.7平尺
RMB:1,600,000-2,600,000
说明:
1.王时敏曾藏。张伯英、许麟庐跋,张伯英题引首。
2.王时敏(1592-1680)明末清初画家。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首辅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崇祯初以荫官太常寺卿,故被称为“王奉常”。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3.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江苏铜山人,清代光绪朝时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别是张伯英、张仲警、张叔庚、张季遵)。为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老师。
4.许麟庐(1916-2011),又名德麟,山东蓬莱人。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
起晋卿于地下吐心曲于纸上
——读董香光《临王晋卿烟江叠嶂图卷》
绘事与诗文一样是传统士夫载物言情的重要选择,西汉扬雄即言“书,心画也”,而书画本同,因此,高明的读者能够从他们的画作中读出他们当时的心境和遭际,而此后的士夫便也常常摹、临甚至照抄前朝与自己有相似际遇的前人作品,以发同慨。明董其昌临宋王诜《烟江叠嶂》卷即为此中显例。
今藏上海博物馆并被视为镇馆之宝的王诜《烟江叠嶂图》有两本,一为设色,一为墨笔,画幅上虽然没有年款及印信,设色本也只有宋徽宗所题“内府所藏王诜四卷中此为第一”,但从王诜与苏轼就该画设色本的往还唱和可以确认该画是王诜在被贬失意后所作。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收于《苏轼诗集》第十七卷,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三十说诗后系有“元?v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子瞻书”句,可知画作当在元?v三年(1088年)之前。这年末,苏轼因不见容于旧党再度被斥杭州,得览王诜之作,顿时有惺惺相惜而生解官归田之心,因作是诗,其中颇有郁闷、蹇顿、愁困之意。诗的结句云:“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则又似对朝廷颇有希望。
结合苏诗,不难确信王诜《烟江叠嶂》图是在其困顿被贬期间所作。考王诜生平,熙??十年(1077年)被贬绛州团练使前,这位宋初开国功臣王全斌嫡孙、宋英宗女婿似乎从来就没离开过日日韶舞、夜夜笙歌的富贵生活,自然也很难对自然的真山真水产生真正的感情。熙宁十年被贬后,王?又于元?S二年(1079年)被勒令罢官,次年因公主死,再贬为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元?S七年(1085年)徙颍州。至哲宗元?v元年(1086年)方?玩饴矶嘉尽G昂笫?年间,王诜处于左右奔徙、急急惶惶的贬斥生活中,但同时也得以对自然的真山水产生真感情,创作出如《烟江叠嶂》之类巨作。以确认为王诜贬斥期间所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渔村小雪》与《烟江叠嶂》对照,可知两幅大致作于同时,其主旨亦同。而这样的作品似乎也才能得到苏轼的强烈共鸣,当得他“晋卿得破墨三昧”的评价。
《烟江叠嶂》及苏轼题跋得到后世人的异代共鸣,如元赵孟?\万?讯?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董其昌充任讲学,前途一片光明。不过,随着当年东林党领袖顾宪成被削籍还乡,与执政者关系处理不当的董其昌也于万?讯?十六年(1598年)被罢黜出京,随后回乡养病。万?讶?十二年(1604年)冬天,董其昌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次年即因玩忽职守被驱逐回家,郁郁不得志,直到泰昌元年(1620年)被召。
这一段时间是董其昌最郁闷的时期。尽管因为儿媳是前朝首辅徐阶玄孙女、当朝大学士申时行外甥女,且自己是内阁大学士许国的门生、王锡爵儿子的至交,董其昌在其乡里可以为所欲为,甚至酿成“民抄董宦”事件,但这似乎不能消除他深藏于内心的不得志。
董此期多有吐露如此心曲之作,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高逸图》(1616年作)等。《临王晋卿烟江叠嶂图》作于1620年夏七月朔日,本王诜墨笔《烟江叠嶂》,参用元四家法,略分三段描画江景。画幅起首是危壁半山,葱郁的树木掩映一处人居;接着是一处小桥,将画幅左右两处山景连接起来;结处则是大段留白,以示茫茫一色的水天。画卷纯任水墨,点染皴晕之间将烟云弥漫的茫茫江景展现无遗,大有起晋卿于地下之力。董其昌又于卷末誊抄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卷》诗,其中深意颇堪玩味。
作此画时,董其昌还在为自己不得志而郁闷不已。半个月后,1620年8月,万历病死,39岁的朱常洛即位,是为泰昌帝。董其昌旋即被召回京任太常寺少卿、掌管国子司业事。然而,还未成行,仅仅一月之后,朱常洛暴毙,董其昌东山再起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可与《临王晋卿烟江叠嶂图》相发明的,是一样作于1620年夏的《书画小册》(8开),这也是董其昌抒发常年不得志、渴望再仕心曲的作品。册中对题,多有此意,如“已有扁舟兴”、“结庐古城下”、“为报淮安客,春帆浪作期”之类。该册2007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4848万港币的高价创下了董其昌作品的拍卖纪录。
(罗汉松)
LOT3014
蓝瑛 秋溪听瀑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43×58 cm. 56 1/4×22 3/4 in. 约7.5平尺
RMB:500,000-800,000
出版:《蜗庐发现—中国古代之美》,第48页,日中艺术研究所出版。
说明:带盒。画家真道人题盒。
蓝瑛的山水画艺术成就,得益于他“性耽山水”,“游闽粤荆襄,历燕秦晋落,涉猎既多,眼界弘远”。从早年学元代黄公望开蒙悟道、登堂入室,后上溯晋唐两宋,尤擅长临仿,乱真元代诸家山水。中年后,对于宋元各家笔墨蹊径了如指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此幅《秋溪听瀑图》为蓝瑛典型的山水样式,设色绢本绘就,高142厘米,宽58厘米,画中远景,高山耸立,山顶作平台状,山隈深处,楼阁崔嵬,山石勾勒线条硬折,运用荷叶皴、折带皴和牛毛皴。中景,群山环绕之中,筑有楼榭,溪流淙淙而下,坡石上零星地分布着杂草树木,挺拔有力,不失古气。近景岩石累累,形成坡坨,坡石上树木茂蔚,疏密枯润,各显生态。树林间有一茅亭临于溪边,渔父泛舟江边。整幅构图气势雄伟,山石???颍?古树结节,笔势刚健豪迈。继承了李唐院体画派的风范而自有发挥,较多地留有宋代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