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童心不泯,对生活始终抱有美好的向往。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曾记述她与齐白石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白石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我的手不转睛地看我。过了一会儿,旁边护士大姐带点责备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荷塘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荷塘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蟹图》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正是这种率直的个性、纯真的童心使他能够始终创造出情趣盎然、雅俗共赏的艺术形象。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声如鼓吹》1954年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是一位乡土画家,当他提笔临案时,他的思绪乃至全部的内心生活,就情不自禁地返回童年,返回星塘老屋;那葡萄架下的纺车、田野的蛙声鸟鸣、牧童的笛声、篱下的锄犁……他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并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新生命。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荷花蝌蚪》
齐白石 《雏鸡蝌蚪》
齐白石 《趣》
齐白石 《看君不忘雪画时》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诸多只有下层平民才耳熟能详的物象,从来都不能登传统绘画大雅之堂的,都被齐白石一一摄入他的意象与笔底,并赋予其一种新鲜和泼辣的审美价值,如农民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笊篱、柴耙、稻草垛等等,而鱼、虾、蟹、蛙, 在齐白石作品中出现最多。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青蛙蝌蚪》
齐白石《听取蛙声一片》
齐白石《蛙鸣图》
齐白石 徐悲鸿 合画《妙机其微》1948年
齐白石 《三蛙图》
齐白石 《荷塘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他笔下的青蛙,就像是终日玩耍淘气的孩子,自由自在, 活泼可爱。事实上,不管是文人画兴起之前还是兴起之后,青蛙这种家喻户晓的物象似乎都不太为历代的艺术家关注,即使是以写生状物之精绝闻名的两宋也是如此,因此自然极少有机会进入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库中而成为具有某种独特寄意的审美对象。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 纸本水墨 1951年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91岁时为老舍先生画的一幅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上面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蛙声如何画?据说老人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诗句规定的“出山泉”三字得到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但是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流向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有欢快地游动着。人们见到有鳃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
齐白石《池塘初暖》
齐白石《荷花蜻蜓蝌蚪》
齐白石《荷塘蛙声》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小蝌蚪找妈妈》 设色纸本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绘画,用笔泼辣,采用简洁的叙事手法进行创作。青蛙、蝌蚪、荷叶、水波全用大写意没骨法画出,只以浓淡区分形简神聚,近乎符号化。这种大胆泼辣的画法与效果,在古代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画家的大胆与特立独行,作品对形式感、现代感的创造性追求,足以令固步自封的画家们瞠目结舌。
齐白石 《蛙戏图》1951年
齐白石《芋叶青蛙》1947年
齐白石《墨蛙图》1949年
齐白石《芭蕉蛙趣》
白石老人有诗:“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论近代书画,齐白石必推入魁首,白石老人特别善于处理构图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对象在他的匠心独运之下显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小蝌蚪找妈妈》画面充满张力,构图奇特而稳定,上实而下虚,看得出老人对画面安排的用心程度,完全是自然的再现,可见老人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无与伦比的调动手段的能力。
齐白石 《荷塘蛙趣》
齐白石 《荷塘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趣》
齐白石 《蛙蟹图》
壹号收藏官方合作电话:400-60-51580
客服☞ 微信号/QQ:250955904
《世界十大邪门收藏》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