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平竹
董寿平# 作品 《墨竹图》 44cmX66.5cm
董寿平先生画竹,构图神奇、用墨简练,湿笔过处有如雨后翠竹,枯笔落后有如临风飘舞。竹子在风、晴、雨、露、雪中的各种姿态,在他的笔下表现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
他画竹时,只见行笔如飞、纵跳自如、一气呵成、生机盎然。一枝一叶都蕴含着他的哲学思想和高风亮节的品德。他用浓墨画出数丛竹叶,稍干后用淡墨画出竹干,在笔端凝聚适量水分,一侧着墨稍浓重,一侧轻淡,一笔过去自然显出竹干的圆形,且富有立体感。他画嫩枝梢时,似有弹性,纤而不弱、柔而不软、劲而不硬、刚而不僵,显示出遒劲的笔力,近看穿插有序,远看大气凛然,墨色淋漓、章法森然。
董寿平先生积七十多年画竹的体会,强调画竹时用墨用笔就是具体实践“太极学说”和“唯物辩证法”的过程。画家的情感就是“生”,作画时要把自己当成万物之主,是你自己在创造竹子的“生长”和“生命”。用笔的压度要均,速度也要均,起笔落笔要有节奏、有旋律,笔锋的粗与细、疏与密、长与短都要统一到画面里去,每条线都有两种力量,“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沉着有力。往左行笔应有往右收的力量,才能表现出竹子的质感来。计白当黑十分重要。白纸本身就是画,画竹叶时,每看到黑色竹叶的外边空白就是画,空白留得好就很美,这也是阴与阳的关系,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竹化人,人与竹俱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之中,才能画好竹子。画竹完全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宣泄,笔下之竹是似竹非竹,非竹似竹的理想中的竹子。”
董先生所画墨竹,饮誉海内外,获得“寿平竹”之颂誉。
白石竹
古时,君子常比德于竹。白居易曾写过一篇《养竹记》,总结出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苏东坡亦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都表明竹因其虚心高节、疏逸坚韧的特性,非常暗合儒家的人格理想。故赏竹、赋竹、画竹似乎成为文人们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的人生态度表达方式。
在近代,齐白石(1863~1957)堪称赋竹、画竹高手。常见多为墨竹,亦偶见用朱砂挥就。